作者:admin2025-09-27 20:57:49导读:在人类文明的产生过程中,始终伴随着驯化。对种子的收集和培育是对植物的驯化,对野生动物的饲养和选育是对动物的驯化。那么,驯化如何产生了文明呢?
人类对大自然的驯化:既包括驯化动物,也包括驯化植物。原始人类他们的觅食方式和动物是一样的:直接从大自然里拿,原始部落中的男性负责猎杀动物,女性和老弱者负责采集植物果实。这种模式被人类学家称为“采集—狩猎”模式。对于原始人来说,“采集—狩猎”模式有个大问题:食物来源太不稳定。也许今天运气好,打到了一头野猪,吃都吃不完,也有可能连续几个月什么动物都没有猎到。这种模式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:一顿饭吃撑了意义不大,可要是连续饿上十几天,就会有生命危险了。后来,原始人发现可以去种植植物和饲养动物,这种模式下食物的来源变得稳定多了。经过无数代人类的种植、饲养和筛选,最终人类选育出了容易种植的谷物、蔬菜,以及容易养育的家禽、家畜。这个过程就是人类对大自然的驯化:既驯化了动物,也驯化了植物。
驯化对于人类文明的意义非常重大。第一大好处,是人类可以吃的食物变多了。从本质上说,吃饭就是摄取能量。大自然中存在着各种形式的能量,其中含量最丰富、取之不竭的是太阳能。可是人类又不能直接吃太阳光,那怎么办呢?这就要靠动植物来做中介。可食用的动植物对于人类来说,是一种“能量转换器”。绿色植物把太阳能和土地中的有机肥,转化成人类可以食用的淀粉和葡萄糖,以及可以用来燃烧的燃料和用来制作衣服的纤维——衣服减少了人体热量的散失,也就等于为人类额外提供了热能。食草动物则把人类不能食用的花草,变成营养丰富的脂肪和蛋白质。动物还能用来耕田、拉车,帮助人类捕猎、放哨,等于为人类额外提供了动能。人类饲养、种植的动植物越多,就意味着身边的“能量转换器”越多,人类可以利用的能源也就越多。
第二大好处,驯化生物促使人类定居。在“采集—狩猎”时代,人类和自然界食物的关系是单纯的索取。人类不帮助大自然生产食物,见到什么好吃就拿什么。这样一来,当人口增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,周围地区出产的食物数量供养不了那么多人,人类就不得不迁徙到其他地方。一片地区吃光了就再找一片地区吃,过的是居无定所的日子。当人类开始从事农耕和畜牧以后,就从单纯的食物的索取者变成了生产者。这就意味着新增加的人口不光吃食物,还能投入到劳动生产中,让土地出产更多的食物。当生产力提高到一定水平的时候(具体来说,就是一个人生产的食物超过自己所需要的),人口增加不会带来粮食危机,反倒会带来盈余。这样,人类就没有必要到处迁移,人口增长的速度也就快多了。
第三大好处,驯化生物诞生了私有制。人类狩猎的突出问题是食物来源不稳定,常常是“三年不开张,开张吃三年”。要么好多天都打不到猎物,一旦打到猎物呢,没准就是一个庞大的动物,一个人根本吃不完。古代没有冰箱,也缺少腌制技术,多余的肉很快就会腐烂掉。在这种情况下,人类互相分享食物比独吞要更有利——反正多余的肉不吃也浪费了,不如分给其他暂时没有捕到猎物的猎人吃。等到有一天自己饿肚子的时候,别人也能把猎物分享给自己,这样大家就都不用挨饿了。这就是原始社会公有制的来历。书本上说原始社会“使用公有的工具,共同劳动,共同分配食物,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”,指的就是这种生活——并非是因为他们觉悟特别高,而是因为生活所迫,不采用公有制就没法生存下去。在人类驯化了生物以后,情形就变了。首先,食物来源稳定,意味着没有继续公有制的必要。其次,也是更重要的,种田和畜牧是一种远期投资。种下一块田,必须要经过几个月的劳作才能收获食物。这就要求人类必须拥有“私有”的概念,否则要是一个人辛苦了几个月种的粮食,最后被其他人收割走了,那谁还会继续耕种啊?到了这个阶段,人类想不实行私有制都不行了。
有私有制就会产生交易,于是有了商业。
交易需要计算价值,于是产生了数学。
土地交易需要丈量土地,于是产生了几何学。
耕种依赖天时,需要知道什么时候播种,什么时候收获,因此产生了天文学和历法学。
在迁徙的时代,人类遇到了敌对部落,打不过大可以一走了之。在人类定居以后,定居点有自己辛勤耕耘的田地、建造的房屋,弃家而走的代价太大了。因此人类面对入侵者宁可血战也不愿意放弃家园。战争需要组织,组织需要统一指挥,因此产生了首领,产生了统治阶层。战争会有俘虏,俘虏可以用来役使,于是产生了奴隶。有了奴隶,就有了阶级。
统治阶层不需要生产劳动,就有多余的时间可以钻研知识,因此产生了舞蹈、音乐、图画等等原始文化。
图画蕴含了简单的信息,画得多了,就慢慢变成了文字。
有了文字,人类的知识就可以积累和传承,文明才会渐进发展。
看出来驯化生物的重要性了吗?一开始,驯化生物只是人类为了追求更多食物的本能行为,但它的结果,是产生了一大堆现代文明的必备要素。人类文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,开始走向不断自我进步的道路。
声明:本文由admin上传并发布,文章内容仅为个人的读书笔记,书籍版权归原书作者所有。